6月11日上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健教授在东校明德楼116教室,作了名为“在物质性的敞开中重构故宫形象——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人类学解读”的学术报告。
张健教授认为“人文关怀”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关注人性并认同人的价值。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人为本”能够促进受众之间的互动,使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力量得到外行呈现。
《我在故宫六百年》通过匠人的自述将观众带入了故宫的时空场域,使得现实与影片产生互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被阻隔的受传主体。其结构设置注入了创作者主观的人类学研究风格、打破人、事、物之间既有的权重与逻辑、使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各个情节中。片中建构出的第一人称和工匠主体存在,“个体性”的战线是的匠人所修复的建筑的“物质性”得到弱化。忽略宫墙建筑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以及符号化的指代意义,回溯到期背后人缘与地缘关系本身,将被传统意义剥离的“人”重新定义,打破了既有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固有关系,从中形成了“去语境化”的文本机制。
张健教授指出,故宫主题纪录片向来离不开文物本身的解读,《我在故宫六百年》则另辟蹊径,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发现被隐匿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中的“匠人”本身,将不可以动文物涵盖的社会互动意义嫁接到文化意义当中,透过故宫这一意象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报告结束后,张健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国家认同与饭圈认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报告会由朱松林副院长主持,文学院180多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撰稿:张露伊;审核:朱松林)

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