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2016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同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从童兵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要强、坚定、有冲劲”,这是学院老师们对胡萍的印象。从高中开始,胡萍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决定了她对新闻学专业的选择。一入学,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大二暑期,胡萍获得了去北京《中国科学报》的实习机会。第一次采访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采访对象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挺教授。杨教授的研究团队不久前完成了对布放在南海中央海盆长达一年时间的18台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回收,此次采访的任务就是要为读者揭示中国深海探测的奥秘。
因为采访内容专业性极强,胡萍不仅需要提前了解深海探测领域的知识,提出好问题,还要考虑如何消化采访内容,写出普通读者可以读得懂的报道。为此,她用心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采访方案,悉心推敲每一句表述。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稿件登上了2014年8月8日《中国科学报》第四版深度专栏。
带着这股冲劲儿,结束假期实习的胡萍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学习目标:考研。在大三时,她就已基本满足学校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的条件要求,但她却毅然选择了放弃。“我参观过国内很多著名新闻院校,当我看到复旦光华楼下一群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术时,我知道,那正是我向往的。”胡萍这样解释为什么把考研目标设定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胡萍直言,从备考之日起,她就从没有想过失败。在她记录了193天考研状态的微博中,有学习中的反思,有强负荷下的疲惫,但更多是梦想照应下的坚定。回忆起本科四年中的读书、思考和奋斗,胡萍说“那是一段美好且纯粹时光,它提醒我无论面对多大的障碍或困境,我会有信心去克服和超越。”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因为课程学习中一次出色的主题展示,胡萍得到了童兵教授的认可,荣幸地成为童老师的硕士生。一战考入名校,又是名师的门生,这让胡萍成了全国众多准备考研的新闻传播学子心目中的崇拜对象。她写下的些记录考研心路的微博,也成了一批批处在徘徊、焦虑中考研人自我治愈的精神家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胡萍也愿意抽出时间在线回应一些求助。
硕士毕业后,胡萍进入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初入职场,胡萍就和同事们一道高质量策划制作了公司成立30周年的纪念视频。和在求学的征途中一样,工作中的胡萍依然保持着“要强”“坚定”和“冲劲”,不留遗憾地走好每一个节点。

(胡萍在上海世界博览会采访)
(撰稿:闫鑫广、朱佳诺 审核:朱松林)

快捷通道